创新团队

番茄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日期: 2025-04-08 浏览次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果蔬研究所番茄遗传育种创新团队现有稳定的科研人员12人,其中在编人员7人(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2人),在站博士后1人,非编制人员(科研助理)4人。团队成员中博士后1人,博士4人,硕士5人。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4人。团队首席王柏柯研究员。

番茄遗传育种创新团队一直坚持番茄种质资源的引进、挖掘和遗传改良研究工作,收集了大量的资源,引进和选育了1000多份加工番茄自交系。已育成11个适合于新疆地区栽培的加工番茄品种,在生产上已大面积种植。其中,拥有新疆第一个加工番茄杂交品种及国内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品种;首个大面积应用于机械采收的品种,打破了我国机械采收番茄只能依赖美国进口品种的局面;首个优质的低酸及高粘品种,打破了我国生产高端的“低酸型冷破”及“超粘型热破”番茄酱依赖日本、美国品种的局面。自有品种和技术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番茄“新红49号”,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也是此次我区唯一入选的农业主导品种,该品种是目前生产中推广面积最大的自主选育品种;系列加工番茄品种(系)合同转让金额495万元。

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制定技术标准10余项,建立了从良种繁育到大田标准化栽培的技术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推动了加工番茄产业由传统农业粗放生产,向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农业生产转变,由规模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产业转型和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新疆加工番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番茄的基础研究及遗传改良研究,在番茄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解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共发表研究性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在多组学、基因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成熟的技术方法和经验积累;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在线发表了题为《超泛基因组研究揭示野生和栽培番茄物种基因组和结构变异多样性》(Super-pangenome analyses highlight genomic diversity and structural variation across wild and cultivated tomato species)(合计被引用频次51次)的科研成果。该成果是新疆农业科学院首次以第一作者、第一通讯作者和第一单位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研究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Editing and genome-wide analysis upstream open reading frames contributes to enhancing salt tolerance in tomato”的研究论文,发现SlRabGAP22是番茄耐盐性的正向调控因子,并鉴定到其含有负调控功能性上游开放阅读框(uORF),编辑uORF并改变其分类和特征可减弱对主开放阅读框(pORF)的抑制作用,增强内源目的基因表达,进而提升番茄耐盐性。该研究结果为在盐胁迫背景下通过基于uORF的策略和翻译调控增强遗传性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重要数据;在国内首次创建了番茄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完成了基因组内特定基因的非转基因编辑(研究成果入选《SCIENTIFIC REPORTS》期刊2017年最受关注的100篇植物科学文章,排名第一,合计被引用频次81次);研究团队还参与了国际番茄基因组重测序计划,于2014年在Nature Genetics发表了对世界各地360份番茄重测序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后期精准定向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撑。

团队未来将以“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落地”为主线,深度融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持续为新疆乃至全国番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版权©2025 新疆农业科学院    ICP备案号:新ICP备12001581号-1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南昌路403号     邮编:83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