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以“创新驱动、求真务实、协同发展”的发展理念,想事、做事、成事,聚焦新疆棉花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及主要问题,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围绕1)棉花核心种质资源鉴定利用及遗传群体构建;2)高产、优质、抗逆(低温、高温、抗旱、耐盐碱)基因挖掘及生物学功能验证;3)基因编辑及遗传转化体系构建;4)优异棉花新种质创制及分子遗传改良育种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建有南疆、北疆三个棉花科研试验基地(新疆农科院库车育种基地、农一师十六团棉花育种基地、北疆玛纳斯早熟棉育种基地),建有棉花枯、黄萎病人工病圃和自然病圃40亩;建有标准化的盐池旱池4亩。
团队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和自治区科技支撑、国家“863”计划、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基金新疆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自治区重大专项、重点研发等科研项目80余项。选育棉花品种18个,获植物新品种权15个,获得发明专利12项,制定地方标准30余项,主编/参编《棉花管理“三字经”》《图说棉花生长异常及诊治》《新疆陆地棉品种SSR指纹图谱及身份证构建》《新疆棉花高效栽培技术》等著作22部,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获得科研成果15项。其中“棉花响应高温胁迫的生物学机制及育种应用”获2023年度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棉花集中成熟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2022-2023年度神龙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新疆棉花品种指纹图谱构建及种子性状分子鉴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棉花全程机械化栽培关键化学调控技术创新与应用”获202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新疆棉作理论及现代植棉技术》”获2019年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进步三等奖;“新疆棉花品质生态分布及标准体系建立的应用研究”获2016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抗逆基因的发掘与分子育种在棉花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获2012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在品种选育方面。选育出新疆第一个适纺高支纱的专用中长绒棉品种新陆中9号,为新疆棉花品种品质结构调整提供了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中长绒棉品种空白;选育出新疆第一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新陆棉1号,可有效抑制棉铃虫危害,使新疆掌握和拥有了转基因棉育种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抗虫棉品种空白;选育出新疆第一个机采棉品种源棉11号(源棉新13305),可显著降低机采棉产量质量减损,填补了机采棉品种空白。选育品种源棉8号,在同类品种中产量与品质协同、早熟性集中成熟性好、大铃抗病、机采广适,科技成果转化500万元,同时入选2024年国家、自治区、兵团主栽品种。品种累计转化授权1600余万元。
在育种技术深化研究方面。极开展棉花育种理论创新,提出“棉花结构育种”“基于光特征的塑形技术”“机采棉设计育种”等技术理论;开展了新疆自育棉花品种遗传多样性及演变规律研究,构建了棉花品种SSR指纹图谱及身份证,形成了棉花品种纯度分子鉴定技术、棉花品种真实性鉴定SSR技术,为新疆棉花分子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在献言献策方面,针对新疆棉花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参加编写了《关于提升和保障棉花质量的对策建议》《深化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的意见建议》等研究报告20余项,并提交农业农村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中国棉麻流通协会等相关部门,为加快推进棉花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