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珠传》读后感:甜蜜追忆

日期: 2025-07-30 浏览次数:

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通过耳濡目染,在深入了解吴明珠院士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生涯后,我的内心深受震撼与启迪。这位被誉为“西瓜奶奶”“戈壁滩明珠”的科学家,用毕生精力将中国西甜瓜育种事业推向世界前列,其精神品格与科研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吴明珠院士的科研之路始于对祖国最深沉的热爱。1955年,她放弃北京中央机关的工作,主动申请前往新疆吐鲁番的戈壁滩,面对“火洲”极端气候与匮乏的生活条件,她以惊人的毅力扎根基层。在鄯善县,她顶着40℃高温走遍300多个生产队,历时三年收集44份甜瓜品种资源,建立中国首个系统的甜瓜基因库,为后续育种奠定基础。这一选择背后的精神内核,正是她青年时期立下的誓言:“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创造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的使命感,启示我们:科研的价值不在于实验室的舒适,而在于能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造福于民。

育种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事业。传统育种周期长达8-10年,吴明珠院士却通过“南繁北育”模式实现“一年三代”的技术飞跃。1973年,她带领团队在海南开辟试验基地,利用南北气候差异加速品种筛选,成功培育出“红心脆”、“皇后蜜瓜”等经典品种,使中国甜瓜从区域特产发展为全国性产业。更令人惊叹的是,她将远缘杂交、诱变育种等前沿技术引入常规育种体系,首创“8424西瓜”(即早佳品种),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西瓜生产国。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思维,展现了科学家突破常规、整合资源的智慧,提醒我们在科研中需兼具战略眼光与战术灵活性。

吴明珠院士的科研生涯充满对家庭的牺牲与对个人利益的舍弃。为专注育种,她将出生仅三个月的长子托付母亲抚养,女儿则由兄嫂照料,孩子们甚至称她为“远方的妈妈”。其丈夫杨其祐放弃小麦研究,扎根新疆以支持她的工作,甚至在胃癌晚期仍协助瓜田授粉,临终前仍以“三连冠”新品种审定作为对妻子的最后鼓励。更令人动容的是,她谢绝“院士楼”待遇,将50万元奖金中的40万元捐赠课题组,晚年罹患阿尔茨海默症后仍念叨“瓜该授粉了”。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诠释了科学家超越个人得失的崇高境界,也启示我们:科研的终极意义在于造福社会,而非追逐名利。

吴明珠院士的成就并非孤例,而是团队协作与代际传承的结晶。她培养出20余名青年骨干和4名博硕士生,将“南繁精神”凝练为“艰苦卓绝、拼搏进取、创新创业、求真务实”十六字箴言。在海南基地,她与瓜农同吃同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甜瓜致富村”的现实生产力。这种“从田间来到田间去”的科研模式,打破了实验室与生产实践的壁垒,形成“科学家—技术员—农民”协同创新网络。这启示我们:现代农业科研需要构建开放共享的生态系统,让科研成果真正“扎根泥土”。

吴明珠院士的传奇,映射着中国农业科技从追赶到引领的奋进历程。她培育的30余个品种不仅创造了148亿元的经济效益,更填补了中国冬季无哈密瓜生产的空白。这一成就使中国成为甜瓜次生起源中心。她的故事被写入《把甘甜献给你》等传记,成为激励后辈的精神灯塔。今天,当我们享受“吃瓜自由”时,更应铭记:每一口甘甜背后,是如吴院士般的科学家用一生“吃苦”换来的硕果。她的精神遗产——坚守初心、锐意创新、无私奉献、协同共生——正是当代科研工作者破解“卡脖子”难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密码。

结语:以“瓜田守望者”的姿态迈向未来

吴明珠院士用一生诠释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真谛。作为新时代农业科研人员,我们应以她为镜,既要保持“顶天”的学术追求,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更需践行“立地”的为民情怀,让科研成果惠及亿万农户。在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的征程中,愿我们如吴院士般,以赤子之心守护“甜蜜事业”,让科学的种子在祖国的沃野上生生不息。正如她在西南大学传记发布会上的寄语:“坚持理想,脚踏实地,定能创造奇迹”。这既是对后辈的期许,亦是对中国农业科技未来的庄严承诺。(作物研究所党总支 张桂萍)

版权©2025 新疆农业科学院    ICP备案号:新ICP备12001581号-1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南昌路403号     邮编:83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