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把甘甜献给你—吴明珠院士传》,一位扎根戈壁六十载的“瓜奶奶”形象跃然纸上。她放弃北京优越工作,将青春献给新疆甜瓜育种事业,用30多个优质瓜种诠释“把甘甜献给人民”的赤子情怀。合上书本,我的心情复杂而澎湃——既为她的坚守与成就震撼,又因她对家庭角色的“缺席”而怅然。
吴明珠的“伟大”首先源于她超越常人的选择与坚持。1953年,23岁的她主动请缨赴新疆,从北京农村部的“金饭碗”转向鄯善农技站的土坯房,这一决定本身就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在炎热的吐鲁番记录瓜苗数据,在海南烈日下完成“一年三季”的育种实验,她用“南繁北育”的创新模式打破自然限制,让新疆甜瓜的甘甜滋润千家万户。更令人动容的是,即使晚年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她仍会无意识地哼唱《达坂城的姑娘》,只因歌词里有“西瓜大又甜”——瓜田早已成为她生命的本能记忆。这种近乎殉道者的纯粹,让她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培育出精神的丰饶。她的伟大更体现在对“价值坐标系”的重构。当世俗以名利衡量成功时,她写下“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所创造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当多数人追求安稳时,她坦言“我的人生就是想多结几个瓜”。这种价值观让她在丈夫杨其祐胃癌离世后仅五天便重返瓜田,让她在子女成长的关键期选择将母爱倾注给瓜苗。传记中一个细节尤为深刻:当被问及是否后悔时,她回答“我这一生,没做什么大事,只是没有背叛理想”。这种对初心的极致忠诚,构成了她生命的“刚性内核”。
传记中的家庭片段,却成为我心中难以释怀的隐痛。吴明珠的丈夫杨其祐——这位北京农大研究生为支持妻子事业放弃北京工作,在新疆默默承担翻译资料、田间授粉等琐碎工作,生活常常凑合度日,最终因积劳成疾早逝。然而,吴明珠不仅平时对丈夫的生活关心较少,在丈夫病榻前的时间也屈指可数。这种“缺席”或许源于她对育种事业的极致专注,但不可否认,作为妻子,她未能给予伴侣应有的陪伴与关怀。同样令人叹息的还有她与子女的关系。由于常年奔波于新疆、海南两地,孩子们幼年便被送往亲属家抚养。当吴明珠晚年失忆忘记亲人时,却仍能清晰地说出瓜种的编号。这种对比凸显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当一个人将全部热情倾注于事业时,是否无形中剥夺了家人获得情感回应的权利?真正的伟大或许不仅在于单方面的极致奉献,而在于在多重角色中寻找动态平衡——既做事业的追梦人,也做家庭的守护者。这种平衡虽更难实现,却更接近人性的本真。
《把甘甜献给你—吴明珠院士传》最终留给我的是对生命复杂性的深刻体悟。她像一颗特殊的“哈密瓜”,以事业的甘甜滋养了千万人,却也因家庭的苦涩让至亲饥渴。这种遗憾与伟大并存的悖论,恰是真实人生的写照。作为科研工作者,我愿汲取她的精神养分——在坚守理想的同时,不忘给爱的人留一份关心。(作物研究所党总支 殷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