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文化

党建文化

当前位置: 院机关 -> 工会 -> 党建文化 -> 正文

劳模风采之把智慧和爱心献给农业的女科研人

作者: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3年11月16日 18:50

梁晓玲,女,汉族,196310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学历,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玉米新品种选育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天山领军人才主持完成50余项国家及自治区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科研成果58项,为新疆玉米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23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23年10月,作为全国妇女代表,出席全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从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玉米育种、栽培、良种繁育及技术推广工作,现在已经有35年了。”新疆农业科学院玉米新品种选育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玉米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梁晓玲说,自己把智慧和爱心都献给了新疆的农业。微卷的头发,淡雅的妆容,让人眼前一亮:“常年从事农业科研,每年平均出差下乡250天以上,一大半时间都在南北疆的玉米地里,她却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朴素’。”

“梁老师是一个各方面都对自己要求非常高的知识女性。”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所同事王仙说。

她从事玉米育种、高产栽培、良种繁育及技术推广工作35年,主持育成的早熟玉米新品种已成为新疆自育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之一,带领团队获得20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3项国家发明专利,14项技术标准;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曾获自治区“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自治区首批“天山领军人才”、自治区“天山英才”第一层次培养人选、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自治区“三八红旗手”、自治区巾帼建功立业标兵、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杰出校友等荣誉称号。

其实,当年高考时梁晓玲的志愿是学医,当录取通知书拿到手看到的是农学专业,她有些懵了:“离自己的理想很远啊。”她尝试了解这个专业慢慢认识到:“中国是农业大国,农学专业也大有可为。”她接受了这个专业,接下来,就是35年如一日,把自己扎到了南北疆广阔的玉米地里。

谈到自己的事业,梁晓玲回忆起刚工作那几年遇到的几件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她在新疆农科院工作期间,因为给岳普湖县的一位农民家里寄去了玉米新品种新玉7号种子,让他们一家收获了丰收的喜悦。第二年春天这位农民坐了马车换班车赶到乌鲁木齐,一定要亲自见见并感谢农科院的好心老师。当这位农民手里捧着精心储藏了一个冬天的两个大甜瓜出现在梁晓玲的办公室时,她感动地流泪了:“我们的工作没有白付出。”她一直舍不得吃这两个甜瓜。


2013年,玉米螟在南疆的地里爆发,每个玉米植株里都有几十个虫子,导致玉米大量减产。梁晓玲带领团队与植保专家们一边帮助农民测试杀虫药剂,一边给农民讲授防虫知识,还请来了国家知名植保专家为农民解忧。他们日夜奋战,与玉米螟“战斗”,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春播前,农民们主动找她们学习如何预防虫害,如何实施治虫计划,当年,玉米螟再没有“发威”,农民们种植的玉米获得了丰收。“在我们长期的科技服务下,南疆农民的防治意识逐年增强。”梁晓玲很欣慰,这些都坚定了她在玉米地里“深耕”的信心和决心。

针对新疆玉米优异种质资源和高产抗逆优良品种缺乏等突出问题,她带领团队经过多年努力,育成新玉29、新玉4130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大规模良种扩繁生产,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科技服务,新品种新技术快速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其中新玉29以其早熟、高产、优质、耐旱、抗倒等优良特性成为新疆自主产权的推广面积最大复播玉米主栽品种,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年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平均复播产量567.65公斤/,高产纪录808.5公斤/亩。新玉41号以其高产、耐旱、耐阴、耐瘠薄等突出特点成为南疆套播玉米主栽品种,覆盖南疆复播玉米的60%,套播玉米的50%以上,打破了南疆地区15年无理想替代品种的格局,实现了玉米品种的大面积更新换代。新玉47号以其优良的机收特性,在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四省区成功引种备案,同时走出国门,在哈萨克斯坦有良好表现。新玉54、新玉102、新玉108和新玉110等品种成为新一代的优良品种,正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新品种新技术在新疆及西北地区累计推广3000多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

丰硕的成果,来源于她对事业的坚持。“梁老师56岁读完博士,是中国农业大学年龄最大的博士。”新疆农科院副研究员杨杰说起梁晓玲,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要学习新技术,要突破科研的瓶颈,必须不断地学习。梁晓玲在51岁的年龄,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中国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经常在深夜和凌晨,都有一个身影在“奋战”,“我年龄大,记忆力等方面不比年轻人,所以我必须比年轻人付出更多。”梁晓玲说,自己毕业时有好几门功课都得了优和良,“这都是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换来的。”

为了热爱的事业,为了南疆广大脱贫路上的农民,梁晓玲克服年龄限制,成为不断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我的“拼命三郎”。

她对科研事业依然充满着饱满的热情,“加快新疆民族种业发展,提升玉米产业发展水平,确保粮食安全、边疆稳定和农牧民增收,我将带领团队继续前行。”她坚定地说。





下一条:劳模风采之全国先进工作者——吴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