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珠传》读后感-从“甘甜”到“绿色”:一位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精神传承

日期: 2025-07-11 浏览次数:

在阅读《把甘甜献给你-吴明珠院士传》的过程中,我被吴明珠院士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深深打动。吴明珠院士是我院非常知名的科学家老前辈,她的一生,仿佛是一部充满奋斗与奉献的史诗,让人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她是“西北甜瓜之母”,是将生命扎根在戈壁荒原上的“大漠女神”,更是一位将“我愿以生命酿甘甜”这句话真正践行一生的科学家。

在我刚加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装备研究所,准备投身于设施农业废液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工作的当下,吴明珠院士的奋斗历程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她一生专注于甜瓜育种这一看似“普通”的课题,却能用数十年的坚守和探索,让这一领域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开花结果、甘甜四溢。她的科研不是浮于表面的“造势”,而是深扎泥土、心系百姓的“造福”。

书中记载,吴明珠院士在1955年只身赴疆,面对的并不是光鲜亮丽的实验室,而是干旱贫瘠、风沙肆虐的西北大地。但她没有退缩,反而在这片“几乎没有人愿意久留”的土地上播撒了科研的种子。她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甚至几次命悬一线,但她从不言弃,只为“让老百姓吃上又甜又大的西瓜”。

读着她冒着生命危险为育种试验奔走在沙漠中的故事,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工作-虽然我们面临的课题不同,但所追求的本质是一样的:用科技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绿色、可持续的路径。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产生的废液、废弃物如不加以妥善处理而直接排放,不仅会导致水肥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对周边土壤、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进而引发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风险。而我的研究方向正是聚焦于利用废水生物处理技术,推动设施农业废液的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置,力求实现“绿色种植、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吴明珠院士的科研精神,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一方向的意义:技术可以变迁,但服务“三农”的初心不能动摇。

吴明珠院士的“科研之心”是她一生不变的信仰。她从不盲目追求“论文数量”或“项目经费”,而是始终问自己:“农民需要什么?农业发展缺什么?”她坚持实地调查,哪怕年事已高也不辞辛劳走村入户;她拒绝浮躁,甘愿在一个品种上反复培育十几年。正是这种“慢下来、扎下去”的科研态度,让她培育出的甜瓜品种不仅产量高、口感佳,还极具市场竞争力,极大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科技人员虽然具备更先进的实验条件与数据分析工具,但往往在面对“科研焦虑”与“成果压力”时,容易迷失方向。而吴明珠院士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科研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要做在泥土里、做在农田上,最终落到“人民满意”这四个字上。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科研观,是值得我们终生学习的。

文中提到:“培育一个优良品种往往需要8到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其间还要经历无数次失败与挫折,但吴明珠院士却始终坚持不懈。”这种朴素而坚定的信念让我深深感受到,科研并不只是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比拼,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信仰的坚守。也让我认识到,未来在设施农业废液处理的路上,我也可能会遇到技术瓶颈、试验挫折,甚至会面对质疑与误解。但只要方向正确、初心不改,就一定能像吴明珠那样“以恒心搏未来”。

《把甘甜献给你》不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堂生动的“科研思政课”。它告诉我们,科研并不总是光鲜亮丽、立竿见影,它更像一场马拉松,考验的是坚韧、是信仰、是担当。而作为新时代的科研人员,我们要做的,是在老一辈科学家开垦的沃土上继续耕耘,用我们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解决新时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

今天,当我站在这片曾被吴明珠院士以青春书写“甘甜”的新疆大地上,面对我国设施农业在新阶段发展中所面临的环境保护与降本增效等新要求,我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我将以吴明珠院士为榜样,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胸怀理想又心系农民。无论是废液处理中的系统优化,还是资源回收路径的再创新,我都希望能把科研真正做在田间地头、做到百姓心里。

“你把甘甜献给了这片土地,我愿将智慧献给明天的绿色农业。”吴明珠院士用一生书写了“科研为民”的信仰,而我愿用一生践行“科研报国”的使命。这本书虽已读完,但她的精神,将始终指引我前行的方向。(农业装备研究所党支部 高兴东)

版权©2025 新疆农业科学院    ICP备案号:新ICP备12001581号-1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南昌路403号     邮编:830091